十大网投官方入口单分子结电输运机制的表征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发布:2021年12月30日 09:01点击量: 549

近日,我研究院杨扬副教授课题组与校内相关课题组合作,提出了一种可以用于表征单分子结在断裂过程中的电输运机制演化行为的实验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以The evolution of the charge transport mechanism in single-molecule break junctions revealed by flicker noise analysis”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Small (DOI: 10.1002/smll.202107220, IF=13.281)

单分子结电输运机制的表征是单分子电子器件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以往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依赖于理论计算。虽然近年来研究者们报道了一种基于闪烁噪声的表征方法,但是单分子结在断裂过程中,其电输运机制在时间维度的演化行为却从未在实验上得到定量表征。研究团队采用了联苯共轭分子和烷基链无共轭结构分子作为模型分子,利用机械可控裂结装置系统地研究了这些模型分子的电输运机制。通过算法设计,研究团队将裂结过程中单分子结的电输运机制进行了数值化,获得了其在时间维度上连续演化的定量描述,并且能够与理论模拟结果相互论证。这一工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单分子结在从形成到断裂过程中电输运机制的演化行为,同时也为研究分子构型转变、分子间相互作用、单分子反应机理等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实验表征方法。

 

我研究院杨扬副教授和化学化工学院洪文晶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博士后潘志超(现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师)和陈力川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厦门大学校长基金(工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和支持。

另外,杨扬副教授课题组还与校内相关课题组合作,以Application of micro/nano-fabrication techniques to on-chip molecular electronics”为题,综述近年来微纳米加工技术在分子电子学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半导体制造工艺与电化学沉积、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等技术相结合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分子电子器件的发展方向及其面临的挑战该综述论文已于近期发表(Small Methods, 2021, 5, 2001034, IF=13.159)博士后卢至行(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和博士生郑珏婷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我研究院杨扬副教授和化学化工学院田中群院士、洪文晶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smll.202107220

https://doi.org/10.1002/smtd.202001034

Copyright © 大网投平台信誉排行榜